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

义工的管理

一、制度不是全部,它也有盲点  

团队主体力量是什么?团员。管理者的核心工作又是什么?管人。
    无论是为赚钱还是为做事,都离不开“人”。成员如水,领导如舟,人管到位了,领导方能成功。
    事实上,管人不是难事。管人的问题常常难以得到解决并不是管理者的水平有限,也不完全是管理制度的不完善,而是管理者没有将合适的方法和必要的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。制度不能当成法宝,不能对制度寄予所有期望。
    各种管理模式的本意在于用好人。慈善义工这个团队就是希望每一个人在轻松的环境中更能激发潜能,让“管人”和“用人”得到终极的结合。
    制度本身是没有错的,按制度办事更没有错误。错的是,很多管理者陷入了制度的误区,即自己给自己下了套,陷入了理解的误区。切不可将制度理解为约束,一种用来约束成员的规范措施。管理到位,高枕无忧。本意理解没错,但由此推出的“理所当然”结论,却是大错特错。这样就是将管人和用人画上了等号。
    团队里,把人用好,发挥每个人的作用,才能创造最大的成效。不要被制度的面纱迷惑,忘记了制度本质外的重要内容。
    制度强调的是一定范围之内的行为规范或是程序规则,指的是一定范围之内,一定程度的限制,而不是全部。制度不是万能的,也会有鞭长莫及的地方。要有“制”,却更不能忘“度”。
    制度是工具不是目的。要想留住人才,最大限度上发挥人才的作用,尤其是这种没有任何利益的事情,更不能光凭制度本身。更加需要发挥制度之外的管理。
制度只能防君子而不能防小人。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是君子。

二、制度是约束,还是激励

    加入一个团队中,就必须遵守团队的统一指挥,行动也就必须符合这个团队的行为规范之要求。制度就是行为规范,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、按同意程序办事的规程。
所谓“无规矩不成方圆”,像这样的民间组织说是民间,但也更需要有所规矩,不然将会成为一盘散沙。“规矩”成不了“方圆”,要“规矩”何用?制度是规矩,是管人的手段与方法,而用好人才是目的。
    人类天生就具备逆反心态,在这种心态下的表现自然不能令人满意。所以在这里,不能让成员感到自由度越来越小。牛根生之所以离开伊利,自立蒙牛成为一个传奇的缔造者,就是因为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的冲突。做不好这些,最后的结果就是:人才流失。
    管人和用人是两个不同概念,切不可模糊。制度与管人有关系,与用人却无必要联系。制度为了管人方便,而用人是我为了“物尽其才,人尽其用”。我们谈不上赢利,却为了做事达到最高成效成为根本目的。
    人人在谈“人性管理”,那什么是人性管理?就是把握成员的心理,让其为团队做出更大的贡献。管理一个团队重要的是要抓“心”。抓“心”就要劳心,就是要劳成员的心思。这是制度所无法做到的,制度不是一切,制度之外才是关键。
    制度不是管人,而是激励人,发展促进人。化有招为无招,划有形的条框限制为无形的鞭策激励,同样的是制度。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“乖宝宝”,而是一群富有创造力的“优质”成员,而每一个现有的成员都是如此的优质。

三、团队不是军队

    军事化管理的优点在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、执行力及战斗力,能导致权力的集中化与最有效化。
    军队才需要“军事化”即无条件服从。团队与军队的不同,需要不断的注入活力和创造性。若“无条件服从命令”、“没有任何借口”,胆小的不敢质疑,见风使舵的和胆大的不愿意“对犟驴弹琴”提意见和建议,最后,有才干有理想志同道合的人才远走高飞了,剩下阿谀奉承小人和惟命是从机器。
    团队不是军队,成员当然就不是士兵。军队以执行命令为天职,成员则应以创造价值为己任。
我们的团队期待一群高素质的成员没错,但并不等同于“绝对服从”,应是有激情、有思想、有创造力的高素质成员。

四、制度不是全部

    我们慈善义工这个团队似一间房子,制度就是四周的墙壁,再森严的房子也须留着门和窗户,据此,制度并不是全部。制度不能从真正意义上“管住人”,甚至会磨灭了他们的积极态度。就如“管得住人,管不住心”同理。
   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,人除了生理需求外,心理需要也同样重要。针对我们慈善义工来讲,给不了这个团队中成员的生理需要(即获得工资和奖金等);而我们可以努力让大家获得心理需求(即获得精神上的满足)。这就是制度所无法给予的。
    忽视心理需求会使人精神涣散,当成员得到心理的需求,自然会更加努力的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
五、制度本身就有盲点

    制度是一项紧箍咒,我们需要但不可依赖,正所谓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。
    所有制度都是人定的。尽管人脑是一个令宇宙惊叹不已的器官,但与理性的计算机程序相比也截然不同。人脑的在进化中具备了反映快捷、化繁为简的能力,也有了各自的偏见和陋习。天生不足外加受教育和社会影响而衍生出的有盲点的人脑,制定的规程必定也有盲点。而且,不够理性的人脑也必定会误导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,不够理性的成员在接受有盲点的制度时就会有诸多不适应,甚至是对抗情绪,出现一批“茅坑里的石头”。
    制度盲点不可消除,但又是一个团队运行的基础,必不可少。那怎么办呢?这就需要应用制度外的方法来解决了。